书刊目录:
第一部分 综合分析篇
第一章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分析
第二部分 钢铁生产篇
第一章 钢铁生产与分布
第二章 主要钢铁产品及原料生产情况分析
第三部分 钢材产品进出口分析篇
第一章 钢材进出口总量分析
第二章 主要钢材品种进出口分析
第三章 重点钢材品种进口来源和出口流向分析
在线阅读:
节选自2017年《钢铁规划研究》第1期
钢铁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和重要的功能材料,钢铁工业对一国工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顾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其工业发展多数都是从钢铁等基础产业开始兴起的,也都经历过钢铁“去产能”结构调整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这轮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调整中,中国已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二五”期间累计淘汰炼钢产能约0.9亿吨,并专门为钢铁去产能出台了国务院文件以及成体系的配套政策措施,“十三五”期间将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2016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已成定局。
一、西欧去产能结构调整的做法
西欧是近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在19世纪曾经是世界钢铁生产的中心,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欧钢铁工业破坏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均采取扶植钢铁工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并成立了欧洲煤钢联盟,即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在经历1945~1960年的恢复重建期,以及60~70年代中期的改建扩建期后,西欧钢铁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了去产能调整期,在这轮调整期间欧共体及西欧各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采取限制粗钢产量的政策,规定各国、各企业最高总产量限额和欧共体成员国内大多数钢材品种贸易量的最大限额。严格限产,赴企业监督检查,生产超过限额的部分要实行罚款。
(2)实施限价政策,1977年,欧共体开始对钢筋实施最低价格限制,之后又扩大到小型钢材和宽幅热轧带钢。
(3)通过自愿限制协议,限制欧共体各成员国对本国钢铁企业的资助行为,规定只能为减少产能的企业提供资助。
(4)1980年欧共体开始决定各国要削减产能,1981~1986年,欧共体10国共削减了热轧钢材能力3000万吨及相应的炼钢炼铁能力。伴随着产能的削减,钢铁工业产生大量失业人员,据统计,从1980年到1986年,欧共体钢铁工业雇员从67万减少到39.7万人,下降了40%,政府对此给予了大规模补贴(其中一部分来自煤钢共同体的基金),据当时的西德钢铁联盟估计,欧共体十国在1980~1985年间对钢铁工业补贴了828亿德国马克(吨钢产能补贴约2700马克)。
二、日本去产能结构调整的做法
日本是传统的钢铁强国,在中国之前曾连续多年占据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位置,新日铁住金、JFE等钢铁联合企业和爱知、山阳、大同等特钢企业具备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球钢铁业享有盛誉。日本政府在钢铁去产能调整时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推动、批准企业结成协调联合体,按季度提出钢铁工业指导性产量,并监督落实,协调,必要时对部分品种的价格调整进行管控。协调钢铁出口,包括调整税率,协调有关钢铁企业就某些钢材品种(或某些目标市场)在价格、投放量等方面达成一致行动。
(2)根据市场变化,在必要情况下,对企业生产钢材的品种进行临时干预、调整,或对某些钢材品种的贸易进行管控。
三、美国去产能结构调整的做法
美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的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世界钢铁第一生产大国,受石油危机冲击,20世纪70年代美国钢铁产业竞争力逐渐下滑,80年代开始大规模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四、国际“去产能”做法的借鉴作用
中国钢铁发展有自身的特点,不能机械地照搬国外的所谓经验。对比来看,有很多国外去产能的做法,我们实际上已经进行中国化运用了,而且做得更好,更有大国责任,比如中国并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在去产能调整时期一味采用贸易保护措施。